從別人鏡頭看自己~別人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常常反映我們的特質或既存的信念,使我們有機會面對自己的脆弱或發現自己的潛力,當我們願意反觀自省,我們就會看到自己的問題、盲點和重複犯錯的模式,當我們願意去改變,不再封閉自己的心,我們就能越來越了解別人的不友善、攻擊、指責、評斷,其實是在表達需要幫助、求援、呼喚愛,當我們越深入了解自己的心,就越能感受別人的心。

 

核心轉化”~是ㄧ種有效與心智溝通的方法,轉化不必要的行為、思想,也能夠屏除雜念,引導自己進入更深層的自我,克服限制以及障,在經過一層層的轉化後,會讓自己獲得更寧靜的幸福。

 

謊言製造廠~想像你正再享用一塊巧克力,試想:親自品嚐巧克力與認知到一塊巧克力,這之間有何差別?想像、認知與體驗,對你有何不同?ㄧ個人如果不能全然接受現況的自己,而未能體驗出你身上的毎ㄧ件事都是ㄧ個學習的歷程,就會產生一種心碎的感覺,脫離本質的我,然後就把這個傷痛深深的封鎖起來,關閉視覺、聽覺或觸覺的感知,否認這傷痛的存在,有時這個傷痛的知覺會遠超過自己所能想像,僞裝成另ㄧ種無意間〈或不自覺〉的想法、行為、言語、情緒、感覺來呈現,有時你會完全忽略而記不起來。

 

溝通~了解及回應自己與他人獨特的能力,放下成見、聆聽、同理、清楚界線、活在當下、看到真相、感官敏感度、親和感、自由游走在自我、對方、觀察者三個不同角度之後,才是溝通的開始。不管雙方溝通的原本用意為何,溝通的意義應該在於對方所引起的反應。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正確的事情;本質的東西,無法用眼睛看到。

 

成見~依照舊有的經驗及行為不斷重複,而對過去經驗統整為同一個結論或歸類。

 

認知行為治療的創始人亞仁、貝克,他認為造成抑鬱的原因是以下這些會讓日常生活經驗扭曲的思考方式~

1武斷的推論:忽略了事實和推論之間的重要差別,就武斷的下結論。

2錯誤的歸咎:把過失或責任從真正肇事者身上,轉移到其他人或事件,本人無法停留在此時此刻,不願負起照顧自己、認可自己的責任。

3認知的不足:否認事實,所以無法體認全局,不是把過失/責任向外推〈外在化〉,認為與自己無關、不必負責,就是把過/責任向內引〈內在化〉或認為與自己有關而自責。

4過度的歸納:只看到人與人之間,或事與事之間的相同處,而忽略其相異處。

5非此則彼的思考方式:事情都採取「對錯」、「黑白」、「好壞」….,這種兩邊抗爭的思考方式。

 

內心地圖~指透過視、聽、觸、味、嗅覺等五感,來認知詮釋外在世界,在心中描繪詮釋內心地圖,而內心地圖是由信念、價值觀所組成。

 

王和賈克、麥金~~認為我們的感覺和行動,是源自於我們對事件所賦予的意義〈判斷和解釋〉,而非事件的本身。

ㄧ個人要經常和別人核對,以確認自己的看法是不是和別人的看法相符合。

人們根據自己心中所描繪的地圖來行動,而非根據世界的實際面貌,也就是,人們的行為取決於他們對世界的解釋,而非世界的實際面貌。

 

溝通的目的是了解溝通的回饋,溝通的意義在於引起對方的反應,沒有失敗,只有回饋。

當你能呼應對方心中對世界的看法時,對方也就很容易溝通,最具有彈性的人,也就是能不執著於自己的信念、價值,被固定思維所綁住的人。

 

聆聽別人說話,要聆聽包括他是誰、他對自己和自己處境的感覺如何,了解此人的觀點、個人歷史、人格、動機,同時也要學會評估自己的需求、脆弱、不安、成見、私立。審慎專注聆聽,安靜的靈魂連結、共鳴,聆聽一個人的靈魂而使之發光、發熱,進而揭露或發現此人或某情境的真相。

 

同理心的重點集中在感覺,人與人之間關係核心,對感覺有所回答,才能產生共鳴,信任是因感覺受到重視。

正念就是覺知當下所發生的事,觀察它,並保持覺知,清楚的了解正在發生事物的本質。

 

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免不了受傷或感到痛苦,我們通常在痛苦裡成長。然而我們最深的傷痛,反而將會是我們堅強力量的來源。我們可以自問:我最深的傷痛是什麼?老是困擾我的辛酸是什麼?我如何利用這個「部分」來成長、轉化,而變得更有力量,也能因此更有接受性、包容、智慧?將注意力放在這個「部分」的轉化過程,而非過去的傷痛處,學習這個「部分」所得到的正面意圖。即是你不知道這個「部份」的正面意圖是什麼?你可以開始想這個「部分」之所以在那裡,是因為你能信任它,它會為你帶來某些正向意圖。如果你找到其中的正面意圖,通常身心也就能獲得解放與紓解,給予自己正面意圖,其核心之處,就是對實質自我的肯定及尊重。

 

人體就像一個記憶體,清楚記載人生經歷,儲存ㄧ切經驗以及感情和感知的紀錄,他忠實呈現一個人的成長歷程、情緒經驗、心理、信念、心性修養、自我定位、處事態度、關係情感等特質,如果有了疾病或痛楚,表示你可能正在忍受、壓抑真正的感受,或是需求與現實有互相衝突的情況。如果我們靜下來,傾聽身體傳達的訊息,身體每一個部份,都可能儲存你長久以來的心理模式及發生事件的記憶。有時身體有一個走向「極端」的部份,同時也有另ㄧ個「反方向」部分存在。反對部分會用幾種方式,讓你知道他的反對,他可能會讓你有不舒服的感覺、身體不自覺的移動、內在聲音會告訴你等ㄧ下、或,也可能在內心裡浮現出一到牆的影像等,如果發生這些反應,就謝謝反對部分。

假如這些反對或干擾部分浮現出來,你可以認可這的部份,也就是說,當你發現身體的某個部份跳出來說話時,你可以去正視它的存在價值,認可這個部份,去面對它、處理它,放輕鬆讓它進入內在,你可以放心信任這個部份,它會對你表達某些正面意圖。

 

人與問題要分開~困擾人的並非事物,而是人對事物的看法。我們的自我價值,並不在於外界的事物,而在於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個體,這個個體或許不被欣賞或未受到保護。就算如此,不管以前、現在、未來,我們依然都會是有價值的人,所以,我們必需將個人的自我價值與問題分開。當我們把人與問題部份分開,改變自己內在心理模式,就可以拾回那主導權,你會發現與恐懼分開,就可以主導恐懼了。

 

我們所看到的事件,其實只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投射,當我們批評別人的意見時,我都只是想把自己的評價及信念投射出來,而不管別人的想法是好或是壞。

 

請停止試圖改變別人,唯有改變自己,這個世界才會不同。

 

毎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權利~生存的本能,每個人都有能力爲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負責,我們應該尊重別人有能力爲自己的事負責,不要如同拯救蝴蝶蛹那般,反而讓蝴蝶無法飛翔,那是成長的必經過程。

 

戲劇三角形~~拯救者、受害者迫害者 ,三者互為關係,位置一直在轉,拯救者,把問題當成自己的,注重別人的感受與需求勝於自己,因此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與界限,可能讓自己成為受害者,拯救的過程,有時可能變成迫害者。

 

若能將痛苦的記憶與處境當作學習的禮物,並改變我們原始的意願,轉化那些深植於童年或潛意識中的惡質素,那麼生命就會改變,沒有受害者、迫害者及拯救者,只有覺悟者。不斷放下過去的ㄧ切,活在當下,發揮智的直覺,做出生活中清明的選擇。

 

關係就像一面鏡子,常常反映出我們的特質、信念、脆弱、潛力。

 

投射”就是從他人身上看到,你不願在自己身上看到的某些想法、情緒、行為。

我能認清每件事情的發生,是我創造出來的實像,我也能夠百分之百的接納及負責。

 

當事情發生時,不用與它對抗或是負荷它,不去尋找好壞或其他事務,不必想要去成為什麼,只需臣服於自己,並對當下表示欣賞與接納,擁抱其存在,如果對當下永不滿足,卻對未來充滿期待,那是一種脫離存在的狀態。臣服主要的參照對象是自己,不是他人,屬於自己個人行為的放下,不是臣服於他人或把主控權交給別人,放下對自己的控制,這能讓人產生柔軟、愉悅、全新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 Nu Le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